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人货架就一直处于风口之上,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无人货架逐渐步入平缓期。日前,无人货架公司果小美迎来了一场风波:先是有媒体爆料了一份以果小美口吻声明的“重要通知”,称其公司将解散。果小美旋即发布声明,称 “重要通知”非官方所为,严重扭曲事实。强调公司业务目前发展一切正常,正进行战略转型。
5月4日,“小e微店”发布郑重说明,强烈谴责每日优鲜旗下的无人货架公司“便利购”恶意竞争,干扰行业正常经营秩序。据悉,小e微店和每日优鲜之间的“口水战”进行了将近1周。首先是4月25日,每日优鲜便利购员工冒充小e微店员工,盗取对方货架和物品,放入自己的办公室中,事发地点位于天津金融中心。随后,每日优鲜便利购CEO李漾和小e微店CEO荣光进行了沟通,并致歉。不难发现,今年开年以来,不少无人货架公司纷纷退出市场,或者提出转型等消息。
大量增加点位是否有益?
无人货架的初期,商家认为大量铺设点位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加快收益。在草莽生长阶段,点位数量的确是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3万个点位,基本相当于将一线城市50人以上的优质办公场景实现了覆盖。不过,单纯从点位数量上,还无法分出优劣。因为,无人货架归根结底是一门零售生意,摆货架只是第一步,中后期的运营也是考验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再加上生鲜保质期短这样的客观条件,存在一定的货损率,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陷入烧钱。
正是因为此,目前无人货架市场兴起一年不到就已出现倒闭玩家,如GOGO小超,裁员、收缩、转型这样的新闻也时有发生。
从门外人的眼里来看,无人货架的门槛很低,只需要摆个架子,摆放货品就可以了。实际上,无人货架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的高。要在几十个城市间弄成一条完善的供应链设置,很难在短时间内做成。因为要在几十个城市之间,搞定符合各种五花八门的零食的仓储,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
即便安排好了仓储,还有无人货架的补货问题。由于投放的是各大写字楼的不同楼层,而且零食种类众多,要在短时间内把缺货的货品都补上,势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低估人性 高估人工智能
高达90%的损货率不是说掩盖就能掩盖上。当下的零售行业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断层,就是大家在过去的零售中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所困恼。而在新零售上,人们对于人能智能过于依赖,布局场景给用户一个美好的幻想,两相对比,仿佛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如果说人脸识别、语音机器人这些确实有突破与应用的可能;但人工智能毕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弱人工智能尚且不提,场景化还不是太充分,在广泛的商业应用上,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应用环境去支撑。
对于这样的环境,如今也有服务商对自家的产品进行调整,推出智能货柜智能货柜融合称重、位移、视觉识别等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改善盗损问题,因此成为无人货架下半场转型的方向。目前不少技术服务商正积极与几家无人货架企业对接。
不过由于资金问题,智能货柜尚未大范围被投入使用。据悉,一个智能货柜的成本在6000-1.5万元,不太可能像货架那样很快大范围铺开,而且还要面临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成本。
笔者体验过智能货柜,首先是在你购买的物品放置上同等重量的产品,或者是直接取走商品不交纳任何费用,这样的行为只能导致第二个人来购买时不能打开货柜,需要等技术人员到了解决,这样的行为时常发生。
而当笔者问到这样会不会有人恶意操作,某商家给出的答案则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应该会很少有人这样做,如果有,也只能技术上门解决了。
虽然显在的货物损耗可能会被有效避免,但如何防范恶意行为,以及怎样让体验上的不稳定不去影响购物体验,就成了新零售、人工智能企业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办公室零食市场要想解决货损问题,必须要从技术着手,不能指望用户自觉,毕竟人性是没有任何技术来进行估算。
走出困局 调整转型是关键
当下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而无人货架的出现就是无人经济的一个典型应用,它将货物直接送到需要的消费者面前,尽可能降低购买门槛,并通过在建筑物内进行布局,覆盖人流的同时省去了大量的物业和人员成本,最终体现在价格竞争力上。
关键点在于场景选位上,而不是单纯的大量铺货,让无人货架成为用户的刚需,通过智能技术的多重应用,产品品类的不断调整,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就会成为一种消费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零售形态,就像如今的满大街的便利店,20年前可一个都没有。
无人货架这个行业看着门槛低,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全要全方位,全产业链运营才可以。尽管在点位野蛮扩张阶段大家玩的都很high,但是随着竞争的深入,小平台力不从心是必然的。这不是阵痛,而是优胜劣汰。
无人零售这个理念现在已经普及,但是全场景操作起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全面实现。可能在这条赛道上,会有更多的赛手中途退场,也会有更多的赛手中途入场。不过,行业的秩序会由头部平台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