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投资机构一出手,便是大手笔。

4月2日,饿了么被收购,作价95亿美金。不久前,ofo宣布融资17.7亿元……

创头条融资报统计显示,2018年1月,公开披露的融资案中,亿级124起,千万级176起;2月,亿级52起,千万级85起;3月,亿级83起,千万级130起。

事情的另一面则是:早期、百万级融资事件反而比后期、亿级的要少。同期,分别只有55起、35起和45起。

很显然,后期的、成长型企业受到了风投市场更多的追捧,而初创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似乎比以前要更加严峻。

云投汇创始人兼CEO董刚向创头条(Ctoutiao.com)记者说:“这一寒冬还没有过去。”

区块链的恐慌与投机,资本寒冬还没过去?

2015年7月,A股跌破4000点。当年年底,以O2O为代表的创业企业出现倒闭潮,甚嚣尘上的双创潮开始讨论“咖啡是不是冷了”—— 创投圈开始有了“资本寒冬”的说法。

但寒冬,并非没有先兆。2014年年底,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华晟资本合伙人杜永波发现老虎基金、DST不怎么投案子了,“一流风投开始收手了”。同年九月,老虎基金创始人Julian Robertson表示,泡沫会以“非常糟糕的”方式破裂。

那一时期,杜永波提醒创业者:“从现在开始,忘掉你对投资人拍着胸脯说的增速和GMV(商品交易总额)吧。你要关注现金流,要活下来,要把拿到的钱至少按24个月的时间去打算。”

没过多久,考拉班车、蜜淘、博湃养车、美味七七……昔日的明星企业,转眼就上了死亡名单。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般是先砍补贴、市场费用;接下来,边缘业务和边缘部门可以精简的精简;最后,就是裁人。”一家基金的合伙人说。

2015年9月,爱鲜蜂创始人张赢接到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的电话说,“你想一想,如果只有两百个人的骨干,你的增速能保持吗?” 当时,爱鲜蜂有1000多人团队规模。8个月后,公司被缩减到700多人。

合并后的美团点评,则宣布了新的考核目标。其销售BD人员,一二三线城市后15%员工,四五线城市后20%员工,进入淘汰预警名单,两个月未达标,直接裁掉。这意味着这家至少有3.5万名员工的公司,即将有数千人面临失业。

与此同时,面对岌岌可危的创业企业,投资机构出手愈加谨慎。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VC(早期投资)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33%,投资金额同比下降12.5%,包括天使和VC在内的早期投资市场上半年投资活动密集度下降。

这一年,被多数人称为“寒冬之年”。直到现在。

2018年,区块链成为风投圈第一个焦点。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喊出“All in”的口号,生怕错过这波风口。在恐慌与投机心理夹杂下,这也被认为是创业者、投资人避寒心理的另类映照。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认为,资本寒冬指的是一种心态。

在他看来,2016年底,已经基本解除警报,2017年已经回到敢于投资的轨道。

这种敢于投资,首先体现在去年的投融资数据上。相比2016年,2017年国内投资事件数量及投资金额均有明显增长,其中投资金额达到历史最高点,直逼万亿人民币。

接受创头条(Ctoutiao.com)记者采访的投资人中,绝大多数认为当下不存在资本寒冬。

“有一些(产业)略微传统一点,比如装备、能源、汽车等,能感受到周期波动变化,但并没有看到大范围的不景气问题。毕竟我们接触的都是各个行业里最新、最有活力的那部分企业。”清控银杏合伙人程鹏说。

百亿级母基金与超募机构,并不缺钱的风投市场

“其实钱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钱该往哪去。”

连续创业者、挖草创始人何晓东向创头条记者说道。创业者们知道,投资机构其实并不缺钱。

据VC SaaS数据显示,2016年虽是寒冬之年,但国内基金募资金额达到历史高峰,2017年虽有所回落,但募资金额仍接近万亿人民币。

“一些做早期的有品牌的机构,超募的还蛮多的。”

“资本募不到钱了才是真正的资本寒冬。”腾业创投合伙人孙敬伟表示,中国现在投资的渠道少,国家也重视,越来越多的钱往风投市场聚集。“中国现在不缺资金。”董刚说。

具体到风投市场,“政府、大机构都在风险投资领域布局了很多资产,市场资金充足。”远镜创投创始合伙人杜宇村说:“VC玩家类型越来越多,从美元基金,到人民币基金,到政府引导基金,到上市公司合投基金,还有互联网巨头、实业企业在做投资。”

据孙敬伟介绍,5年前,国内母基金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多数人民币基金找机构募资占比不大,很多都是找高净值个人募资,渠道单一,挑战较大。

“这几年母基金越来越专业,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越来越多,并且资金量大,动不动就100亿的母基金,甚至有上千亿的(专项基金)。对成熟的机构来讲是很好的选择渠道。”

虽然前两年几轮热潮消退了,但投到市场的资金,还是不断上升的。“一个项目(融资)之后(风投)跟风而上,其实还是钱多。”孙敬伟认为。

受银行资管新规影响,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相继提醒创业者要有融资的危机感。他们认为今年下半年资金会趋于紧张,但上半年前景依然很好。

钱有,项目呢?

“不断有人进来,也不断有人淡出,但总体上入池(创投圈)的人还是越来越多。”普华资本副总裁钟南海说。

程鹏给出了相似的答案:“从来没觉得创业企业少了。”清控银杏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远远谈不上找不到项目投。

“我知道有一些机构找不到项目投,因为他们一直在找偏传统的产业,还在用过去曾经有效的方式投项目,这样确实会遇到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会有区别,整个市场环境也会发展变化。”程鹏补充道。

当归避风险成第一准则

同样“不差钱”,却已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永远无法回到2014年了。”杨歌认为:“那是一个历史阶段,互联网发展了非常长的时间,技术、产品、模式都孕育完之后,把产业升级推到爆发那个阶段。”

2015年年中就像一个分水岭,将风险投资划分成两个半场。仅2015年上半年的投资额就和2014年全年持平,其中一半以上投到了TMT行业,创2012年以来新高。2015年融资案例总数达到3932个,而五年前这个数字只有302个。

杜宇村告诉创头条(Ctoutiao.com)记者:“互联网平台类创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线上流量红利正在快速消失。”“整个产业环境从大的层面没有找到大机会,人工智能、新零售这些只是局部的机会,而且2017年局部机会显得更窄。”董刚说。

在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李竹看来,2018年创投市场进入新常态,短期内估值飞涨的企业会越来越少,这种状态会持续很长时期。

“2014年智能硬件、消费升级,2015年视频直播、P2P,2016年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消费金融贷、生物医药,2017年共享经济、消费金融贷、人工智能,2018年区块链。”杨歌觉得,2014年至今,大家在不同的热点之间不断调转方向。

下一个载体是什么?仍无定论。

市场环境改变的同时,风投机构也在蜕变。

“经过几轮起起伏伏,投资机构也交了不少学费,不再都是一哄而上,(避免)最后一地鸡毛。”孙敬伟告诉创头条记者。

作为创业者,何晓东发现:“现在投资人都很谨慎,因为前两年怕了。现在他们对创业项目的判断是求安全系数的。”

这种改变也体现在这波区块链热潮中。

针对区块链,风投圈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小戳人近乎疯狂,其他多数风投机构则按兵不动,并且圈内逐渐出现不同的批判声。

“参与区块链投资的人很多,但专业机构或者真正能够价值投资的机构不多。”杨歌发现,很多成长比较稳定的投资机构,对区块链的投资都比较保守,倾向尽量不碰或者观望状态。

“目前参与区块链投资的,大部分人的心态是想改变市场规则,重新分配市场资源。确实有很多资本在追逐,有投机者,特别是对于币的追逐。”他补充道。

真正入场的投资机构不多,深度参与的则更少,大多数只是关注。“成熟的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稳定的投资框架,不是对新的东西不敏感,而是不熟的东西不会轻易下手,这可能错失一些机会,但能规避一些风险。”孙敬伟说。

风投机构的理性,并不局限在对区块链的态度上。

“伴随着创业者融资节奏在放缓,投资人访谈、财务尽调、业务尽调时间也会拉长。”钟南海说。

“(风投)不像原来分布的面那么广,集中效应和头部效应比较明显。”孙敬伟表示,各行业发展资金流向都会遵循二八定律,创投市场也不例外,资金流向头部创业者或者GP(普通合伙人)是趋势。

据他介绍,从国外数据看,赚钱的就是头部几家企业,可能是比二八更加残酷的一九,甚至更低。中国是后发市场,经历野蛮生长、百舸争流的过程后,最终都要洗牌。

集中效应不仅体现在被投企业层面上,还体现在投资阶段的变化上。资金在向后推移,更多流向了VC、PE(晚期投资)。

“(GP)敢于投资的体量在变大,通常都是千万量级或上亿量级投资,很少再大量投给一些没有体系的早期(项目)。”杨歌说。

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经历了从天使轮融资事件多于A轮融资事件、到天使轮与A轮持平、再到天使轮少于A轮的过程。2017年,泛A轮融资事件占比达到34.49%,超过天使轮26.47%的占比。

此外,2017年投融资额度平均数创造历史新高,呈现指数级上升。在去年融资事件数量没有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侧面反映出2017年后期投资异常火爆。

这种背景,客观上提高了进入天使投资的门槛。李竹认为,如果没有特定人脉,没有独有资源,漫天撒网的天使投资很难成功。当下天使投资人应该为自己找好标签,找好定位。

在杨歌看来,今天创业门槛提升了,资本判别力提高了,融资难度变大了。“这是不可回避的,也代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市场使然。风投机构这种理性与谨慎,正确、合理,无可非议。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天新增1.6万家新公司,早期创业群体不断扩大的大环境下,早期投资的价值不容忽视。如何来弥补?

另一方面,以BAT为代表的日渐集中的产业环境下,创新性公司已经非常难以冒出头角,风投资金往后端集中,无疑将加剧这种马太效应。如何来平衡?

甚至当早期风险投资基金,都以归避风险为第一要则,创业市场会如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