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只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黑天鹅飞入中国,由此引发的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餐饮、旅游、电影等第三产业。

金融业也深受影响,以往银行网点门庭若市的场面不见了,传统“面对面服务”在特殊时期也不再是必需品,人们转而开始采用并努力适应线上服务。

同时,为保障疫情期间的金融需求,银保监会两次发文,“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要加强线上业务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

可见,疫情也会进一步培养人们在线娱乐、在线购物、远程办公等方面习惯,这也让更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正如一位全国性大行行长在内部会议上所说,“这次疫情让人们意识到,数字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做的事”。

一、数字化转型的“是”与“不是”

此次突发的疫情,让数字化能力强的银行进一步建立优势,客群粘性进一步提高。而那些还在为数字化犹豫的银行,已经明显处于被动的状态。

当客户从线下涌向线上,能够迅速响应并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在物理接触有限的情况下,保持各项业务的持续推进,靠的不仅是金融科技能力,更是“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敏感。

纵观此次疫情中脱颖而出的无论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还是网商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正确的突破口以及合理的路径和良好的“基因”。在后疫情时代,“零接触银行”的技术变革正呼啸而来。全在线数字化业务流程是银行必须的,也值得考虑的选项。随着线上业务的数据量剧增,利用Smartbi一站式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可以简化各个银行数据使用流程,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二、“黑天鹅”降临下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战略定位大而不精,创新推动言而不行

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相比,并不缺少对“金融科技”的热情追捧,但行动上还远远不够。数据显示,各类银行2018年年报均有提到“金融科技”一词,但大型银行提及频率高,不仅将金融科技融入在战略规划以及业务构想中,还逐步运用在银行各项实际的产品与业务中,且科技研发投入大。尤其是招商银行是在年报中70次提到了“金融科技”,信息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78%,并创新了系列数字化产品与服务。而中小银行大多停留在初步的金融科技规划或数字化转型规划中,且有效涉及的数量不多,科技研发投入占比也很低。

埃森哲访谈结果也表明,中小银行不仅未对数字化有清晰的概念,而且也未深入把握数字化对银行的真正创新意义,缺乏差异性、精细化的战略定位,缺乏强有力的创新推动举措。目前,部分中小银行过度效仿大型银行,追求金融科技战略的“大而全”,却未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专而精”。此外,大多数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不仅“言过于实”,还注重“立竿见影”,忽视了金融科技对银行转型的长期作用。

基础系统老化孤立,难以适应形势变化

传统银行系统架构设计原则是以管理方便为导向,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同时系统开发人员和业务需求人员对业务、系统、数据了解不全面,做不到科学规划,导致自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系统建设往往是在线上模拟线下手工的操作流程,每一款产品,都开发一套系统,设计一套流程,导致系统之间是竖井式的并列关系,系统交互慢,甚至高度相关的业务也难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涉及跨部门的业务审批,往往以线下的纸质跑签补充,同时流程之间是串联关系,业务处理效率低。此外,系统设计封闭、固化,后期开发成本较高。因此,银行传统IT系统在降低成本、发掘数据价值、提升效率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也难以满足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数据治理能力不足,数据分析与挖掘缺乏

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只是作为会计凭据,还没有形成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到数据运用,尚未构成完整的、标准化的体系。具体来看:

1、数据采集上,内部数据严重不足,外部引进质量难控;

2、 数据管理上,分散管理仍是主流。中小银行数据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数据孤岛”现象十分普遍,业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仍需依靠人工传递,数据价值难以体现;

3、数据分析与挖掘缺乏,应用场景狭窄。目前,中小银行仅能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与挖掘,还处于探索阶段。此外,中小银行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布局场景应用能力同样不足,目前大多局限在单一的信贷类业务。

三、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方法 

数字化转型工作,涉及到全行公司治理、业务能力、科技能力水平的全方位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建设银行的生态场景,打造数据运营生态圈

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沉淀了许多天然的竞争优势:品牌信任、客户资源、科技能力、数据沉淀、支付渠道等。因此银行业可以整合资源,与外部跨行及同行业标杆合作,如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解决开发迭代缓慢、获客能力弱、运营成本高等转型难题。

银行与各方构建全新生态关系,共同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极致服务体验。除了开放传统金融服务,还可以开放银行专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市场预测、数据分析等新型服务,实现跨领域协同共生与融合创新。

其次,利用大数据为抓手,对客户属性细分为植入分期、移动支付、余额理财、预约等金融产品及服务,打通线上线下资源,由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理财服务配套转变,由抓业务向抓客户转变,持续加强特色化金融产品供给,从而整合渠道,建立自身的业务生态系统。金融门槛在降低,使用习惯在增强,产品流程在优化,服务满意度就会提升,让每个场景的业务痛点都能有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做支持。

盘活银行的数据资产,打造数据分析能力

1、拓展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自身积累数据毕竟有限,在满足客户信息保护前提下,通过合作获取数据及数据结果将是未来的常态。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核心就是实现数据共享;

2、明确业务主题,数据作为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如果对业务没有价值,那么累计起来的就不是数据资产,而是数据负担。所以我们在盘活数据资产前,要先明确做事情的优先级是什么,充分了解数据运营场景和数据应用场景后,再映射到分析指标体系中;

3、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师队伍,通过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工具,把海量数据、多维数据、多类型数据联系在一起,进行清洗、整合和专业的分析,运用一定的数学算法,形成数据洞察力,给出完整的客户画像;

4、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把数据管理上升到公司治理的层面,对数据的来源、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为数据驱动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疫情之下,银行业愈加认识到数据在数字化转型和整体运营能力提升的价值,思迈特软件作为全国领先的一站式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商,助力银行业突破“十面埋伏”,破解人才、方法论、跨部门协作等多重困局,提升运营效率,向数字化经营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