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10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作为指导,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清科创业承办的2021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高新区举办。本届峰会以“聚力高质量发展,引领新作为”为主题,集聚全球创投智慧、分享行业观点与投资经验、展示西安产业硬实力,助力西安走出产业与资本互乘放大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会上,海松资本创始人、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啟赋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傅哲宽、唐兴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宫蒲玲、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凯旋创投创始合伙人周志雄围绕《投资战略——看多中国,做多中国》进行了圆桌讨论,由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章苏阳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章苏阳: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各位介绍一下自己,不要超过一分钟。

陈立光:海松资本是专注于硬核投资的专业投资机构,一家来自深厚产业背景、专注于硬核投资的专业投资机构,TMT+医疗。

傅哲宽:啟赋资本主要是两个行业,一个产业互联网,一个是新材料。

宫蒲玲:唐兴资本是一个新的机构,但是我本人也在这个行业干了10来年了。唐兴资本新发了一支近10个亿的基金,投资方向仍围绕着硬科技的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医疗健康、军民融合这几个大的方向在投资。

李竹:英诺天使基金成立8年了。8年以来我们坚守早期专注大科技的方向,投了将近500家企业,现在准备在西安设立早期的天使资基金。

周志雄:凯旋创投是08年成立的,主要专注于投资早期的科技属性的企业,主要投资两个方向,一个硬科技,一个先进医疗。我入行还是比较早的,我95年回国的时候最早认识章总,我是99年入行,比章总晚了几年。

章苏阳:我们公司主要分两块,第一是TMT,第二个是先进医疗。我们下面讨论几个问题,不讨论特别理论性的问题,我们所有参加的人不去说正确的废话。第一个问题,请大家简单回答一下,从各自的经验和实践来看,近年来VC投资的项目质量是越来越好了,还是没有那么好?第二个是好的企业是越来越多了还是没有什么增长?第三个是这些项目本身的高增长的企业变多了,还是没有特别高的增长的?

周志雄:我只说我比较熟悉的两个行业,硬科技和先进医疗。这两个领域里,我认为总体来说质量高的项目是越来越多了,跟以前相比。但是其实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就是在一个很窄的赛道上太多的企业在这里,其实赢家只有那么几个。

另外就是从我们所投资的科技属性的企业,大多为ToB类型的企业,它本身并不见得是高增长的属性,从这个角度上我想应该是没有变化的。

此外,可能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在一个专项领域投了足够多的钱,有足够多的创业公司,一定能出东西。比如当年的光伏和LED,都是很硬的东西,投了大量资本进去,最后的结果是国内充分竞争,走出了龙头企业,并且我们打怕了全世界。半导体芯片很有可能在未来5—10年之内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李竹:从我们看到的情况,现在好的项目越来越多,可以说遍地是黄金,这些企业成长非常快。从我们今年要上市的4、5家企业来看,有二期的也有三期的,其实三期还没完全投完,但是已经有企业要上市了。因为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科技toB的赛道,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企业成长得非常快。但是也有一个现象,现在的项目越来越贵了,所以我们的基金规模要适度的放大,跟上这个节奏,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科学家在创业,团队非常豪华,他们需要的资金也更多,像现在的生命科技、半导体这些项目,可能第一轮估值就几个亿,所以作为早期的天使基金,我们的规模一期也得到10个亿才行。

宫蒲玲:针对刚刚主持人的三个问题。因为我们一直是从事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所以这两年这种感触特别深。硬科技领域投资这两年关注度比较高,比较热,各种要素对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利好和支持。我们所接触的这些科技企业确实优质企业越来越多,企业整体质量也在快速提升,企业本身的增长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个人觉得得益于企业家的过程,科技企业的企业家在这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成长,他们对市场、对外面的世界认识更到位了。同时得益于国家在创新创业上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各种要素的配置也非常到位。我们作为投资人来看,现在好的企业很多,但是确实像刚刚李总说的,投资者的关注变多,企业的价格也变高了,跟过去在比较的时候,感觉到很难下手。

傅哲宽:整体感觉项目质量、数量在提高,这和我国经济成长有关系。看到最多的是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两三年在移动端的创业慢慢在减少,但是在硬科技、数字化这些领域的项目在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相对是比较大的。从质量上来看也是这样的,在硬科技和数字化浪潮这块创业的项目质量,我们认为还是越来越高。快速成长的企业数量也是有往上涨的趋势。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价格越来越贵。

陈立光:的确,看到好项目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数量越来越多。总体而言这些好项目的发展速度比以前更快一些,另外他们的估值增长比他们本身的增长也是快多了,所以估值更贵了。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海松资本是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机构。我们从早期的,到中早期(early growth )和后期,包括二级市场、Buyout我们都有做投资,当然我们最主要还是关注在中早期这个阶段,所以我们的的确确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因为现在传统产业要数字化带来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所以能够产生更多的新的优质企业,那也是因为传统产业进一步数字化,数字产业进一步产业化,所以两方面的相互融合导致这些初创企业发展也更快。

章苏阳:第二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的是,现在的数字化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生命是数字化的这一点已经是明确的了,因为人的DNA是由四个数字组成的。现在大家要把数字做成生命化,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在投资行业的突进方向,大家可以介绍几个。

傅哲宽: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数字化浪潮都是主旋律。其实在2013年,啟赋资本创办的时候,投产业互联网也是围绕产业的数字化展开的,我们现在关注到的,或者过去看的项目组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第一块: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基础。如果制造业不走向互联网化就谈不上智能制造了。第二大块我们看到很多行业,服务性的行业开始云端化,通过利用Saas平台和Saas工具改造升级服务业,这几年有加速发展的迹象。第三块对于消费者概念会广一些,医疗健康,包括文娱,这些领域的数字化的进程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看得到的。尤其是在我们过去一直在看互联网医疗这个领域,过去其实很苦,很难挣钱。但这两年我们发现有一些做得好的公司开始赚钱了。开始赚钱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国家政策主导,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对这个行业发育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帮助。第二个是医生的多点执业,过去是喊得多,雷声大雨点小,但是现在慢慢的已经形成一个大的趋势了。很多这个领域的创业开始有赚钱的方式,或者是赚钱的机会。更要依托大的上市平台,或者工具去支撑这些行业的发展,所以产业互联网,还是数字化浪潮,其实还是用一些信息技术做支撑去改造升级传统的产业,这块是我们关注比较多的。

章苏阳:现在非数字化的东西还投不投,假定投的话,在整个当中非数字化的东西占比多少?

李竹:我们主要投数字化,比如能源数字化,现在储能也必须要管理到每一块电池,还有像刚才傅总提到的医疗数字化,包括医疗影像,因为现在基因治疗的基础就是数字化。我们认为未来有两大趋势,一是数字化,一是能源结构转换。我们在看这两个方向。不是数字化的现在基本不投。

陈立光:李总说的新能源和章总说的数字化,二者分不开。数字化新能源的管理需要智能化,现在国家提出来碳达峰、碳中和概念,因为中国碳排放是NO.1,所以碳达峰碳中和也是大势所趋。实际上这个提出之后,一方面给各行各业增加很大压力,因为2030要达到碳达峰,2060要实现碳中和,这里面孕育了巨大的机会,比如各种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其他新能源上来以后,因为这些新能源本身属性不稳定,会对现有的电网造成一系列巨大冲击。大家知道美国德州1月份的时候发生停电一个月,就是因为新能源比例占到30%就已经对美国造成这么大冲击,那按我们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规划,2030年中国新能源比例肯定要超过30%,这个对我们现在的电网革命和新能源革命是一个巨大的事情,也给投资者和创业者带来巨大商机,比如新的储能技术,新的储备设备、分布式电网、每个区域的电网、还有智能电网、电网之间互联互通,像互联网一样等。这实际上跟数字化有没有关联?我认为也有关联,同时涉及到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技术运用。除了数字化,广义上说的数字化,Saas,云计算这些之外,我认为在新能源领域里面,这些加上智能电网,智慧电网等等,将来会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也是海松最近在密切关注的赛道。比如最近海松和中科院物理所成立中科海松基金,就是专门投资新的储能技术方面的创新发展。

章苏阳:下一个问题关于现在VC投资集中度越来越高,你看到后来基本上就两家,比如说我估1亿,1.3亿马上干了,就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头部企业被投资的集中度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VC基金,甚至是小PE的基金,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应对方法?

宫蒲玲:就像章总说的情况,现在投资机构的头部效应也特别明显,对我们这样一个中型的机构来说,我觉得首先需要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去想怎么样去赢得创业者的认可。我们现在的考虑是,一个方面是去挖掘一些没有被别人看到的、更亟待发掘的项目,尽可能地往早期迁移,能够跟一些院校、孵化器绑定和深度的合作。同时能够真正地懂创始人,去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缺少的一些资源,对他们进行一些管理输出。这是我们要跟大机构去竞争时需要展现的能力。我们也很有信心,因为不同的机构也有不同机构的优势,我觉得我们只要把优势发挥好,还是能够去博取一定的机会的。特别是我曾经在过去的机构里面投了很多项目:到目前为止也就是我唯一的一家机构在里边,别人想投也投不进去,这个就是我的核心竞争优势。

周志雄:从我们关注的领域和方向来看,还是关注数据,如何产生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应用数据,这是我们一直的关注点。其实在这几个关注点里,有若干个细分行业其实是技术性比较高的,所以回答章总的问题。比如说在某一个赛道,比如AI芯片的赛道,这是一个大家冲上去高度集中的赛道,主流的都已经上了。但是我觉得这里边有两点,第一是这种核心技术,高科技的某个赛道,它其实第一不是你早投就一定能成功,第二不是你投的钱多就估值高,不像共享单车,不是这个问题。我们所有AI芯片都要赶超本地,投早了,投的估值高,投的数量大都不是决定因素,真正决定因素能不能发现。

章苏阳:现在有人说搞芯片下一轮融资不能找半导体基金,要找TMT基金,估值高(笑声)。

周志雄:这个行业有两个很关键的地方,一个是赢者通吃,第二个是检验真理标准不是谁比谁融的钱多,而是谁出来的芯片功耗比要高,而且跟用户贴近,用户愿意用。比如国产替代是不是一个事,我觉得可能不是重要因素。如果你的东西好,你的性价比高,我会用你,就是这么一个。而且我觉得现在有很好的趋势,以前我当年在十几年以前投半导体的时候,半导体的采购权是在采购部门,而且在比较高层的副总那里。现在很多芯片,核心技术芯片它的采购权是在产品,在互联网公司的30多岁的小孩,他能决定。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另外我觉得像这种机构还是要能够发现好项目,因为大机构都是要找随手可得的东西、能看见能退出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可能是一个像比较核心的,比如说生物芯片这种技术,等他发展到快要爆发的时候,那个时候才会被人看见。可能我们的机会就是在大家看见之前一定要把它投下去。生物芯片是海量数据非常核心的项目,现在我认为看的人不多,大的机构都在衡量这个东西离退出有多远,大家关注度有多高,作为早期的在座的这些投资人,尤其是集中在硬科技的投资人,我们是有机会,不管市场有多大。

当然我们困难在什么地方?困难就是说会把整个成本炒起来,比如AI芯片领域这家融了40亿,那家融了30亿,市场上忽然发现所有半导体芯片设计人才挖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家面临的问题,你要成功,你的整体成本增加了,原来算的多,做这么一件事花多么钱,但是不影响你早期不投。

李竹:我们体会比较深刻,上周我们开年会有个总结:现在红杉高瓴在一个赛道往早期走,我们坚守早期,因为我们找到了红杉高瓴没有看到的东西,像今天中午我就去大学科技园看项目,这些项目很好,很有投资价值。我们可能不要把自己当成金融机构,要走到第一线去,走到创业者中间去,我觉得天使机构要愿意吃苦,VC没有形成共识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鼓励的创新、改变未来的创新,我们就给他(项目)钱了,给了钱以后过了半年就形成共识了。现在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共识形成时间变短了,因为很多一线机构跑到早期来投了,所以过了半年共识就形成了,这些公司一下估值涨了10倍。共识形成的过程变短了,我们做早期的得干点脏活累活。

傅哲宽:作为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坚持做的,一个是坚持过去自己擅长的。从创业开始做早期做天使投资,现在慢慢的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已经做了七八年,这块的能力还是很重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二个是专业化,聚焦一些新的赛道,在这些赛道里面去做成赛道或者这个行业非常好的机构,即使是大机构正在和我们参与竞争,我觉得我们也不一定会害怕,在一些你专注的行业领域形成自己的行业优势,这样的话我觉得也还是可以参与竞争的。

最后一点我觉得投资,其实我们赚的是未来的钱,我一直都这么干。大家现在看到了或者看不到,不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投资的领域,你投了,可能从一个冷门变成热门。我们其实经历了泡泡玛特这个项目,2013年投的时候确实也有很多同行看,但是没有人愿意投或者不敢投,因为那个赛道太窄太专业。我们也是通过了仔细地行业研究,分析以后,发现未来还是有机会。2013年,我们投了以后,到现在潮玩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或者是比较热闹的赛道。

傅哲宽:做投资还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大家都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你要发掘那些不抢的,不抢就有机会去投,哪怕机构再没有名气,但是也能投到好的项目,可以赚到钱。

章苏阳: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目前在VC界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这里边分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是现在VC界挖人这两年明显比较频繁了,这一点就涉及到如何建立机制的问题,机制里面很大的问题是利益问题。这一点如何能怎么比较好的解决?或者我们举一个例子,因为VP这个职务相当于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以你们的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VC界VP大致一年的收入,不要讲自己公司,就是在这个领域,VP一级的大致行情是多少,给大家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第二,人才的本身,因为从16年,17年开始大家投资的方向实际上是跟16、17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根据这样的情况和需求,对公司投资人员和对新进的人的要求标准大概是怎么样的,这一点是不是可以大家共享一下经验。

周志雄:我假设我们在谈的是前台的人员,后台都是固定的。我们因为是一个以硬科技为主的基金,所以我们的人才,金融出身的比较少,一定是理工科的,本科也要是理工科的。因为我们整体上认为只要你是理工科出身的,财务模型都没有问题。总体来说我们要求有专业背景的。另外,先进医疗的一定是有医疗背景,我们整个团队的构成基本都是:医疗基本上是硕士,本科都是学生物的,所以对这些东西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其他的都是理工科毕业的比较多一点。

章苏阳:你们对学校有要求吗?

周志雄:我们其实没有太多要求,我们其实更看重的是出了学校以后。首先我们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雇过从学校一毕业就出来的,一定是有一段工作经验的,我们更看重这段经验,最好是在行业里头。

李竹:我们是早期投资机构,基本上都是要求从中国美国前30位的大学出来的本科理工科,然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行业有一定的认知,英诺来自清华的最多。我们这里基本上没有原来就有投资经验的,在比较好的学校毕业,学习能力比较强,我们要求的是学习能力,因为在英诺,早期投资机构看的是大科技赛道,像刚才提到的新能源、生命科技、也包括先进制造、航天科技半导体等,领域非常广,我们要求每个人看两个赛道,赛道过了一年以后又会有变化,所以需要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我们内部形成了立体的学习机制,包括英诺创新学院请行业大咖分享,还有每个人做行研,早期基金没有专门的分析师,每个人都要做行业研究,每个月都有人做内部行业分享,全国的团队会上来听,还有就是跟创业者学习,我们有一系列的机制。英诺团队比较稳定,从投资总监以上稳定性都可以,分配机制愿意让大家在这里做,做得也比较有兴趣,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做早期投资很多年,真正做投资是需要天分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投资。因为除了专业能力,还要跟创业者谈判,设计交易架构,做投后服务帮到对方,这些能力非常能看出一个人适不适合做投资。从我们自己内部来说就两种人,一种是当投资经理,你就做好你的助理工作。还有一种是通过学习成长,不断积累案例可以成为合伙人。

宫蒲玲:就拿我们这个机构来说,现在主要是分了四个方向的,根据我们的需要也在不断补充各个专业背景的人,包括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材料、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我们希望专业人士能够在产业上有一定的经历,来了以后能够在这个产业上有一定的资源、人脉,甚至对这个产业有深度的理解和认知。另外一个方面是个人的素养要求比较高,能够勤奋、踏实。同时,我们从硬件条件上也是招的985、211硕士以上的相关专业的人。现在我们也在制定一些相关的激励措施,包括跟投等方面的强激励政策,希望从产业引进来的人能够尽快的对投资这个领域有深度的认知。

傅哲宽:没有太多关注行业里面VP拿多少钱,但是人民币基金我了解的大概VP是50、60万。人才的结构我们现在分两类,互联网这块和新材料这块,不太一样。新材料我们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的,从行业里面出来的,具有专业背景出身的,他们很多都是在企业里面干过很多年。互联网我们接触范围广度宽一些、涉及的面比较广,对专业度要求没那么高,但是我们也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至少也是211以上的背景出身。我们前期招人的时候核心是招一些投资领域的小白,无论是互联网的还是新材料的,其实过去都没有干过投资的,都是我们从行业里面招进来,或者刚刚出校园,我们合伙人自己培养。刚创业的时候招了一批应届生,现在效果很好,我们自己也成长出来有一批的,都是当年招的,经过六七年慢慢的成长起来了。这个可能就自己培养的人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很少在外面去挖人,要挖就挖那些没有干过投资的,但是你需要的这些行业里面出身的人。

章苏阳:谢谢四位嘉宾,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