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种地收益  农业无人机有办法

相信有不少人都听过家中长辈调侃:“中国人往上三代都是农民。”诚然,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经济落后的年代,中国的农民人口占比曾高达90%。但是现在,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农民变成了无知和贫穷的代名词,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

年轻人加速“出逃” 种地后继无人

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这也意味着过去10年里,每年都有约1600万农村人口涌向了城镇。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高收入的吸引,只会有越来越多青壮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甚至定居;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以60岁左右的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为主,他们往往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再过5-10年,等这批农村劳动者无法劳作之时,农业将进入无人种地的局面。

除了小农经济下的农村收入比不上城市,劝退年轻人的,还有种地的辛劳。

极飞农业无人机下地干活, 给农民减负

图:传统人工种植水稻需面朝黄土背朝天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地很苦的印象几乎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里,而且即使是在工业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种植过程“耕、种、管、收”中的管理环节,这个几乎占到农作物生长四分之三时长的环节,却仍以重复、繁重的劳动为主,农民不得不“事事亲为”才能做好。就拿水稻为例,“管”就涉及到了中间数次的灌水、施肥、打药、除草等工种,比之于前端的耕地、播种,和后头的收获,更让农民劳心劳力。

无人种地之困 还需科技来解

在农业领域,科技之功,毋庸置疑。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科技助力粮食单产不断提升,由1949年的68.6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382公斤/亩,这其中得益于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2%,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

在既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科技推动生产力提升,也为市场提供了更为安全和丰富的农产品。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在扎根农业的科技企业多年来的不懈耕耘下,各种农业“黑科技”也层出不穷,其中就有现代农业的“新宠儿”——农业无人机。

农业无人机飞过田野 播下农业发展新希望

“种地太苦太累,没人愿意干”,两年前的杨世秀,应该不会想到自己现在不仅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并且还在盘算着组建自己的农业无人机服务队,扩大服务规模。

2019年,杨秀世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极飞农业无人机,在管理自家农田之余还给周边农户提供植保飞防服务,并把自家的农资店生意嵌入到农业无人机飞防服务的产业链中。“每年农资销售和飞防服务一共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比以前上班翻了好几番。”

极飞农业无人机下地干活, 给农民减负

图:极飞V40农业无人机在杨秀世家玉米地上空作业

是农业无人机消解了杨秀世此前对务农的“抗拒”,也让他找到了新事业的起点。

跟杨秀世同样被吸引回农村,到农业里寻找出路的,还有来自安徽阜阳的闫文炯。在今年央视的《强国基石》纪录片“逐梦”篇中,闫文炯俨然军事指挥员,每天调度200架极飞农业无人机同时作业,完成10万亩的植保任务。

极飞农业无人机下地干活, 给农民减负

图:闫文炯在利用极飞农业无人机执行统防统治任务

近些年,有不少“杨秀世”、“闫文炯”到农业中安放自己的梦想和事业。或许,帮助杨秀世、闫文炯在农田里找到新出路的农业无人机,便是其中的关键助推。

“以前都是背着喷雾器进地里打药,三十亩地全家人忙活一天也干不完,不仅效率低,药剂使用量高,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药剂对身体也不好。用上农业无人机,一天可以干800到1000亩,而且不受时间、体力限制,省时省力。”在农事生产的管理环节,农业无人机帮了杨秀世大忙。

随着农业无人机这些年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往需要专业飞手才能玩得转的农业无人机,正慢慢的成为普通农民的好帮手。

“以前自己家没有农业无人机,靠别人家来帮忙撒药施肥,就觉得特别好,但租用别人的得排时间,还可能耽误农时,自己就也买了一台农业无人机。”徐州农民孙会家里承包了一千亩左右的农田,买了自己的农业无人机后,有空也会帮周边熟悉的大户撒药施肥,赚点“外快”。

极飞农业无人机下地干活, 给农民减负

图:孙姐实时查看极飞农业无人机的作业轨迹

农业无人机最打动农民的点,一个是效率提升了,在农作物生长期内,施肥、打药、除草都只有短短几天的窗口期,农业无人机可以高效快速的把活干了;另外一个,则是解放了农民,让他们劳作的双手可以不必时时刻刻困在土里、泥里。

这下,“耕种管收”四个环节,农民都有了高效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干农活,真的可以轻松一些、高效一些,从“很苦”也能变得“有点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