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第二个女儿打一字谜(两个女儿打一字谜)”,今天小编就第二个女儿打一字谜(两个女儿打一字谜)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端午节由来的民间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为了纪念“涛神”伍子胥,还有的就是祭奠水神、江神、潮神或龙神等等能在水里兴风作浪的各路神仙。在浙江一些地区,端午这天祭奠的是一个巫师的女儿。
中国的千万河流中,很少有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在绍兴境内,钱塘江南岸的一条支流,却是以汉代一位女子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女子叫曹娥,这条支流叫曹娥江。曹娥死的时候才14岁,但是用千古流芳四个字来评价她,一点也不过分,当地人为她建的庙被称为“江南第一庙”。
范晔的《后汉书》有记载,曹娥是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她的父亲曹盱是一名巫师,据记载他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公元143年5月5日端午节这天,曹盱照例是要主持祭祀潮神的仪式的,他驾船在舜江中却遭遇了不幸溺水身亡,女儿曹娥连着几天沿着江边大声哭喊找寻父亲,任谁也劝不回她,苦寻无果的她最后投江而去,三天后人们在岸上找到了曹盱的尸体,边上是曹娥的尸体,当地人传说是曹娥跳入江中把父亲背上来的,但她自己却因此丢了性命。
后人为纪念她这一感召天地的事迹,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把她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上虞县令为表彰她的孝心,将她改葬于江南道旁,并建祠立碑,又把她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一天夜里,东汉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来观看此碑,因没有光线,他虔诚地用手抚摸石碑读完全文,而后在碑的后面题写了八个字的字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据说这被称为“中国第一字谜”。
传说这个字谜被三国时绝顶聪明的杨修给破解了,他解释说:“黄绢,有颜色的丝,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绝’;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秒’;外孙是女儿的儿子,是一个‘好’字;齑臼,受辛的意思,合起来是辞,整个谜底为‘绝妙好辞’,是对曹娥碑文的赞美啊!”前面三个字都好理解,“齑臼”大家就不怎么熟悉了,“齑”指的是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臼”指的是用来捣舂的器具,“齑臼”合起来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器皿。而“辤”是“辞”的古体字,所以,是“辞”字。
今天的曹娥庙规模宏大,壮丽辉煌,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庙内雕梁画栋精美无比,历代文人墨客来此的足迹不计其数,高大的正殿为宋朝时建造的,汉代的那块石碑已经遗失了,如今立在庙里的石碑为宋朝王安石的女婿、书法家蔡卞根据拓本重新书写的。
在中国古代,“孝道”大于天,曹娥也用她的生命成为了一个孝道楷模,在华夏大地上被广泛宣传。后人有诗感叹:“十四龄,孝如此,世间多是负亲人,何必生儿必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