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尼五岁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当妈妈当得挺不错的,与鲁尼的沟通一向顺畅,可是今年生了弟弟以后,我陪伴他的时间少了,恰好他也进入了既黏妈妈又想独立的“两极分化”的六岁,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我,而我对他越来越没耐心,于是我们之间不断发生冲突,我被他折磨得精疲力尽。

试过对他严厉地斥责、苦口婆心地劝告,甚至发火打了他,可是都没用,他依旧我行我素,不想吃饭、不想刷牙、不想上课,在朋友家赖着不走,稍有不顺就乱扔东西,大哭大叫,叫人不得安宁。

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吞噬着我。虽说这是孩子进入六岁之后的一个特点,可是我隐约觉得我的教育方式肯定也有问题,一时却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我开始留意平时我跟他的沟通方式。

这一留意真是吓一跳,原来我真的错了很多。以下是这几天我跟他的对话:

鲁尼:妈妈,我要看《小伶玩具》(注:一帮大人介绍玩具用法的节目)。

我:整天看那个有什么意思?来,我给你推荐一个,宫崎骏的或是迪士尼的吧。

鲁尼:不!我就想看《小伶玩具》!

我:你已经看了很多遍了,我们换个别的吧。

鲁尼:不!我就喜欢看这个!

两人陷入争执,鲁尼开启大叫哭喊模式。

鲁尼:今天我不想去练跆拳道了。

我:为什么?

鲁尼:就是不想去,太累了。

我:练跆拳道肯定会累的啦,但是可以锻炼身体啊,每周坚持练两次,身体好了,就不会总是生病了。(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

鲁尼一脸不耐烦,开始大叫:我就是不想去!不然你变成小孩子试试,你去压腿试试!

鲁尼:妈妈,老师说万圣节快到了,我们又要搞装扮活动。

我当时在看手机,没留意他说的话,只是“哦”了一下。

鲁尼:妈妈,给我再买个专门讨糖果的袋子吧。

我仍在专心地看手机,头都没抬一下,又“哦”了一声。

鲁尼终于生气了:妈妈,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鲁尼去豆丁家玩,到点了还没回家,我去找他。

鲁尼:妈妈,我想在豆丁家吃饭。

我:不行,不要麻烦阿姨。

鲁尼:我还想在豆丁家玩,就让我在豆丁家吃嘛,我一次都没在他家吃过。

我:不行,外婆都做好饭了。

鲁尼对我的话充耳不闻,继续低头玩玩具,赖着不走,后来我只好硬着把他拖回了家。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跟他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为什么呢?否定他的感受、不专心听他说话、总是对他说“不”,所有我的这些言行都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

刚好昨天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看到尹建莉老师的一段话:“「逆反期」是一个伪概念,真相是孩子对父母的控制和规矩感觉不舒服,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而已。当父母给予孩子优质的爱,让孩子感觉舒适和快乐时,孩子根本不可能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凡是「逆反」的孩子,都说明父母的家庭教育出了某些问题。”

真是当头一棒!难怪孩子逆反行为这么突出,真是我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啊!如果我继续以这种方式对待鲁尼,真不知道他进入青春期之后会怎么样?

想起一个同事曾跟我抱怨,她那十三岁的儿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能喋喋不休一整天,但是一旦回到了家就变得沉默少言,经常关在房里不出来,有时问他话,他哼哼唧唧随便敷衍,好不容易说上几句,最后却总是以“算了,不给你说了”而结束谈话。

她还说了一件事:“有一次,他跟朋友打完篮球回家,兴高采烈地跟我说起他的战绩,我当时很开心,孩子终于愿意跟我分享他的快乐了,可是我当时就说了一句话,他又突然不高兴了,扭头就走进了房间。”

我问:“你说什么了啊?”

她说:“我看到他那么喜欢打篮球很欣慰,就跟他说,嗯,打篮球是件很好的运动,有助于长高,还能锻炼身体,一定要坚持下去。真搞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就不高兴了呢?我说这话有错吗?”

同事的这番话很多父母都会脱口而出,乍一听真没什么毛病,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在说这番话时,根本就是在自说自话,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真是一门学问,我又重新翻阅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书中说: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书中通过一系列漫画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四个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技巧,看完之后,我们或许就明白,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

技巧一:

全神贯注地倾听

代替心不在焉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眼睛不离电视、手机。你是孩子,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所以孩子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试试这样: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让孩子知道家长在真正地听他说,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家长。

技巧二:

用“哦”“嗯”“是这样啊”回应

代替提问和建议

孩子跟你讲话时,你的提问、责怪或者建议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讲事情、想问题,所以最后就是“别烦我了!”

试试这样:

可以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做到只参与,不干涉,先让孩子说完。

一方面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断孩子,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技巧三:

说出孩子的感受

代替否定感受

孩子难过,你说别难过;孩子哭,你说别哭了;孩子紧张,你说别紧张.......

你会发现,想用这样的话摆脱孩子不好的感受,没有任何效果,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只会越来越难过,慢慢的,孩子难过了也不想给你说。

试试这样: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技巧四: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当孩子想要一样没有的东西时,我们一般会和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越解释,孩子越不听。你是不是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

试试这样:

不解释,用幻想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被理解,当他们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后,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需要注意的是,比语言和倾听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慢慢的,孩子内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只有认真倾听,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才会建立。

最近,我试着用这些技巧心平气和地跟鲁尼沟通,发现他的配合度果然提高了,这两天表现很自觉。但是今天弟弟爬过去动了一下他的玩具,他马上大叫起来:“走开,讨厌的弟弟!”我脱口而出:“不可以对弟弟这么凶!你不是很爱弟弟的吗?”

说完之后,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又错了,于是改口,和声细气地说:“弟弟动了你的玩具,你很不开心,你不想让弟弟搞乱你的东西是吧?那我把弟弟抱开,不过我希望你以后能温柔一点对弟弟说话,弟弟还这么小,会吓坏的。”鲁尼不再大叫,低声回答:“好吧。”

这件事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虽然已经可以接受了,但是当自己很累,或是孩子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又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懂得了这么多育儿知识,却依然带不好孩子”的原因吧?

还需要不断地觉察、反思、修正,我想。

鲁尼妈妈:两个男孩的妈妈,绘本狂热爱好者,关注亲子阅读、儿童心理和自我成长,愿做您身边的亲子阅读顾问,与您分享交流育儿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