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前不久,孩子从学校里带回来一本《弟子规》说要全文背诵,我向来对背诵一事颇有微词,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强加这样一项任务。

我并没有读过弟子规,却一直对其有偏见,直到和我同学的一席谈话,才让我有了一窥的冲动。

本文正是她讲述的和孩子共读《弟子规》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也欢迎留言说说自己对国学的看法。

温蒂,二胎、双胞胎妈妈、复旦、思维训练、乐高、阅读、育儿。此文为本人在今日头条发表的第49篇文章。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和评论!

一、缘起:为什么要读《弟子规》

第一次听到《弟子规》,来自网上一个孩子的讲述,说《弟子规》唤醒他从一个不良少年洗心革面。触动下,我就买了本,但只看了开篇,便将之束之高阁了。

直到今年,儿子5岁,我也离职公司take a break,才静下心来和他一起共读这本经典。儿子问我为什么要读《弟子规》。好问题,我也问自己,在这个让孩子抢跑在起跑线的时代,我为什么放着英语,奥数,钢琴,画画…不学,偏偏花时间教儿子《弟子规》?

我这么回答,好比一棵大树,才艺和技能如同这棵树的枝叶,枝叶繁盛固然是好,但如果没有树根,这棵树长得越大就越容易倒,而《弟子规》所说的做人道理,就是这树根。有了大树根,你未来可以自由地开花结果,即使风吹雨打,也可以无惧于心。

我们小时候很少有人系统地和我们讲做人的道理,是自己把一些片段加上自己的琢磨拼凑在一起,但并不牢固;我们成长的年代又是国际化进程最迅猛的时代,西方文化的很多新东西都让我们好奇和心动。自己的文化没有牢固,当然就被西方的文化冲得稀里哗啦。一个人没有了深信的东西,就会焦虑,就会病急乱投医,感觉这个也对,那个也好,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最后累得心力交瘁,而我们的孩子也过早地为我们承担了这份焦虑。

世界变化得太快,想想现在年迈的父辈依赖我们上微信,传照片,将来年迈的我们是否能跟上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一直成为孩子的庇护伞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那我们的孩子未来依赖什么?如那波涛汹涌的狂潮势不可挡,漂浮在海浪中,不知所从,可是海底深处却风平浪静,但又孕育着强大的能量。世界变得再快,也总有些不变的东西,那些经过岁月洗礼,人性最深处的安静祥和,是孩子们未来的力量源泉。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和孩子读《弟子规》。

二、安静的智慧,需要用安静的心去读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对大众要有博爱情怀,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其他的知识技能。《弟子规》就具体阐述了这段话的含义,列举了基本生活规范。

这些朴实的道理蕴含着智慧,于现在的中国更是一剂良药。

比如,前段时间那则竞选家委会的新闻,如果孩子的父母不是牛人之列,他该如何适从?《弟子规》里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情况下,需要自我勉励,努力赶上,如果是穿着,饮食等物质生活方面不如别人,不必放在心上,更没必要忧虑。

《弟子规》需要用安静的心去读,因为只有安静的心才可以懂得“安静”的道理。我每天给儿子讲解2-3句,结合切身体会或者小故事,学得津津有味。儿子说,一开始他并不喜欢背诵《弟子规》,但后来他感谢这本书让他学会了很多道理。这段安静的共读时光,也成为了我们一天中心灵走得最近的时刻。

我已经无法尽述《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飞跃了。

儿子读书前,我们会先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检查一下他是不是心眼口都到了。

有段时间儿子只喜欢听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于是我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如果一个人听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就生气,听别人称赞自己就高兴,那么不好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正直的好朋友会越来越少。)儿子立马就懂了。

再比如,儿子幼儿园迟到还不以为然,说有比他更晚的,我说:“见人贤,即思齐,有没有说过见人恶,即思齐啊。”儿子嘿嘿明白了。

《弟子规》成为了我们认同的一杆秤,帮我们拨开真实事件的迷雾,快速明辨是非。

而《弟子规》于我也是一块明心镜,那些做人的道理我也在学,在体悟。

三、辩证地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否就是完美无瑕,不容挑战的真理?我想,不同时代,真理也会有些变形,披上不同的外衣,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来甄选。

《弟子规》开篇大篇的讲孝道,其中很多的“孝顺原则”恐怕今人难以做到,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育你,需要毕恭毕敬地听,父母责备你,需要顺服。)等等。

我后来想通,古人把“孝”放在如此核心的位置,用现在的话说,你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也决定了你的未来,无论怎样,原生家庭都是你内心能量的源泉,美好的需要感恩,悲痛的需要被原谅,你的内心才能得到自由和能量。孝道有千张面孔,最核心的只一个字:“爱”,在现在变化太快的社会,再加两个字:“尊重”。

很多人批判“谦虚”的文化,使中国人无法在国际舞台自信地展现,《弟子规》中也有相应的文字:“尊长前,声要低…对尊长,勿见能。”(在尊长前,讲话声音要低,在尊长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儿子这段时,特别慎重。我确实觉得不该这样教条地谦虚,但另一方面,分享一个武士的故事。一个少侠,学艺十年下山,身上总傍着剑,气势凌人,好让人知道自己是练剑的,莫要欺负他。可是学艺30年后,已经可以把身边任意的日常东西当成武器了,因此不需要带剑,旁人还以为他不会武功。中国谦虚的文化,其实是更深层的自信,所以不需要在平时显山露水。但在育儿方面需要度的拿捏。不走极端,真实的表达自己就好。

有一次,我和儿子进电梯,看见一袋垃圾,我的第一反应是:谁这么没素质,正想教育儿子以后不要乱扔垃圾,只见儿子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捡起垃圾,一边说:“妈妈,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我们的电梯就变成垃圾桶了。”我很自豪,儿子做得比我好!

我想,教育的根本是给孩子一些框架,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发挥。有了《弟子规》这些基本的做人原则后,儿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听我的指令,若每件事听我的指令,那我就是儿子的天花板,事实上,儿子比我强,我更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一定比我们强!

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主要是丰子恺漫画

更多对于育儿、教育的思考,请参阅:

幼升小择校,如何淡定?1年前我问了自己4个问题去对抗焦虑!听课、看书、囤书、共读,7年的亲子阅读经历,我总结了5条常见的误区和自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