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观照电影》(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4年6月第一版)中P182-188对闪回的探讨一文的再整理和节选。原文标题为《闪回大师》。

根据莫林.杜琳所著的《电影中的闪回:记忆与历史》表明早自1910年左右,闪回就已经成为电影叙事中所采用的主要技巧。在20世纪30年代,即便有的评论家和电影制作者使用过诸如“回转”和“回溯”这类名称,“闪回”似乎已经成为这一技巧的标准称谓。对于任何插入影片当前内容,用以展现过去事件的镜头或场景,都可以用这个称谓来指代。这或许也一语道出了这一电影制作技巧直觉性和随意性的本质,(正因如此)剧作家和导演们即使对这一技巧已经熟练而自信地运用了二十多年,他们也没有想到为其命名。

基于杜琳的研究,如果把她在书中的分类稍作修改,我们还可以划分出基于角色的闪回和“外在”的闪回这两种类型。

1.基于角色的闪回

A. 呈现的可能是纯主观的个人回忆,比如在《三妻艳史》、《典当商》或是《纵横苍穹》等片中的闪回均属此类。

B. 此外还有用于表现某角色向另一角色就过去事件进行描述的闪回,这就类似于事件的视觉图示事(事件的影像再现)。这种闪回通常被用于对审判或调查中的证词进行再现,如《一念之差》、《非常嫌疑犯》。

C.这类闪回也可以仅用来表现某次谈话的内容,比如在《狂恋》、《泰坦尼克号》、《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片中便是如此。

D.闪回也同样可以由影片中的书信或日记内容所触发,比如在《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格子互有指涉的日记内容便是通过闪回来再现。

2. 另一种闪回类型则是将角色完全剥离,呈现出纯粹客观或“外在”的闪回内容。

在这一类型中,闪回以非个人化的全知视角向观众展现过去的事件,而这些内容既不是角色的回忆也不是对话的影像再现。外在闪回在经典片场时代的影片中甚少出现。不过在20世纪的前20年中却较为常见。眼下在不少影片中这一手法也有回归之势。

现在有的影片使用剧情的危机时分,随后再出现某一标题将影片内容带回较早的时间点。最近用这一手法的影片有《全面反击》、《钢铁侠》、以及《刺杀据点》。

现如今的影片所采用的闪回手法还可以游走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

闪回的逻辑依据

闪回手法有何目的所在?编剧或导演为何需要打破叙事的时间顺序?从叙事结构上来看,答案可以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和平行叙事中找到。

最显而易见的是,闪回可以向我们解释某一角色所作所为的原因。此类经典例子便是希区柯克两部关于心理创伤的影片《爱德华大夫》和《艳贼》。而且对于在影片中被隐瞒和掩盖的时间,闪回也可以用来提供相关信息。这也是侦探故事中高潮部分闪回的常见作用,填补我们对案情认识的盲点。

闪回可以并置两个事件或角色,从而也能够强化平行叙事的效果。在《教父2》中运用闪回来凸显迈克尔.柯里昂工于心计的一面与他父亲当时获得权力的过程这两者之间的对比。而在《公民凯恩》中闪回片段让人称道之处就在于主角生前的各种经历,由此得以并置叙述,从而产生讽刺效果或戏剧化的对比效果。

当然,闪回并非一定要对事件进行解释或澄清,闪回还可以让剧情更为复杂。我们可能会认为“虚假闪回”是个现代发明(希区柯克的某部影片是其原型)。但杜琳的研究却表明,在《牧鹅姑娘》和《自由的寡妇》这两部早前影片中已经出现过同样的“虚假闪回”,即便其出人意表的效果不可与希区柯克影片同日而语。而克里斯汀还告诉我,更早的《供词》一片也有此类“虚假闪回”。片中一位证人在法庭上就一场命案提供了两个不同版本的证词,而我们在片中,也已(或多或少地)目睹了这一命案的过程。

闪回的极致效果便是阻碍我们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或许便是最好的事例。而早在让.艾普斯坦的《三面镜》中,就出现了这种手法。

至少闪回能实现一个更常见的目的:打乱故事叙述的时间顺序。你可以让一部影片始于剧情的高潮时分。观众一旦被吸引住之后,他们就会期待你为他们理清来龙去脉。你可以围绕着剧情中略过的事件来制造悬疑,然后再用闪回进行解答。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后时间顺序来叙述,某些事件的关联可能不够明晰紧密,你还可以运用闪回建立起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上的平行叙事。最后,你可以用角色的回忆和描述来作为闪回的开端,以此衔接时间上的转换。

让某一角色来以回忆或描述过去的事件似乎可以让闪回显得更为“写实”,但这类闪回片段却通常违背真实合理性,甚至经常还有“主观”的闪回片段来呈现出客观(并且可靠)的信息。更奇怪的是,无论是回忆式的闪回还是讲述式的闪回,通常其呈现的内容都是角色未曾或未能亲身目睹的事件。

我并不是说回忆和描述仅仅只是闪回片段用于打乱叙事时间顺序的借口。它们也能为叙事带来其他的益处,比如可以让观众对角色的遭遇感同身受,也可以作为主观视角叙事实验的托词。不过我认为非时间顺序的情节安排,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限制影片进程中所呈现出的信息,从而可以引导并影响观众的情节知晓程度以及关于诗的情感反应。一幕幕的闪回片段渐渐地激起了我们对于之前情节的好奇心,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情节设下了悬念,并且随时都可以制造出出人意表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观照电影》中《闪回大师》一文的节选和整理。那篇文章后面还有针对一部电影中的闪回的案例分析,想看的请买书。

照例,接下来记录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之所以要整理这篇文章是为了帮助自己了解闪回这一手法。在《冀》第三幕的信息编排中,闪回手法可以说是主要手法。上面也说了,闪回手法在侦探类型的故事中可以用来为读者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在《冀》第三幕中,小苏和少主的事还采用平行叙事的方法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性,使得原本对立的两人因为平行手法的关系产生了“伙伴”的错觉。这当然是出于对主题刻画的需要。

当我还在为第三幕到底怎么叙述烦恼时,直到看到并置叙述的手法我才有了灵感。而为了让故事更为具有情感上的卷入感,就不能干巴巴地回忆,而要让两人的信息保持平行交叉的态势,才能让叙述服务于故事的主题。到那个时候,我才松了口气,确定只有这个结构才适合展示这两人的人生故事。而我看到这本书总结的“闪回可以并置两个事件或角色,从而也能够强化平行叙事的效果。在《教父2》中运用闪回来凸显迈克尔.柯里昂工于心计的一面与他父亲当时获得权力的过程这两者之间的对比”这句话时,更是吃了颗定心丸。

“闪回”手法如今可以说是普遍了,它让叙事可以变得更复杂,了解它有助于我们编织更具悬念性和可看性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