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文学家在神游宇宙的过程中脑洞大开,灵感四溢,佳作频出。且不说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这些吃宇宙饭的科幻大咖,就连“文艺青年必备”的卡尔维诺也被太空迷得神魂颠倒,还有英国的广播剧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读了银河系漫游五部曲的地球人都知道,亚当斯的想象力绝对非同凡响。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文学大咖是如何讲宇宙故事的吧。

《宇宙奇趣全集》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

你问运行轨道吗?椭圆形的,当然是椭圆形的

你们都无法记得,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时月亮就在我们头顶上,其大无比:望月时,夜光如昼,那是一种奶油色的光,巨大的月球似乎要把我们压倒碾碎。新月时,它在空中滚动着,恰似风持着的一把黑伞。那蛾眉月的尖垂得那么低,好像要穿透礁石让月亮抛锚停泊。那时候,什么都跟现在不同:由于离太阳的距离不同,运行轨道、倾斜角度都不同于今日。地球和月亮紧挨着,不难想象,这两个大家伙怎么也找不出不互为对方阴影的办法,结果随时都会发生月食。

你问运行轨道吗?椭圆形的,当然是椭圆形的。一阵子压在我们头顶上,一阵子又旋转着飞开。而海潮呢,月亮压低时就涨潮,谁也拦不住。有些满月之夜,天低低的,潮高高的,月亮只差一丁点就要被海水浸泡湿了,顶多也就差几米吧。难道我们就没有想过到月亮上去吗?哪能呢!只需划着小船到月亮下面,支上一架木梯就能爬上月亮。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

光运动得如此之快,大部分种族整整用了好几千年才认识到它的运动

书的前言是这样开头的:“太空”,它写道,“广袤无垠。确确实实广袤无垠。你简直不会相信它大得多么惊心动魄。我是说,你也许认为成为一个炼金术士的路途是遥远的,但跟太空相比只是沧海一粟。听着……”诸如此类的话。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星际间的距离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即便是光——它运动得如此之快,大部分种族整整用了好几千年才认识到它的运动——在星际间运行时也要花费不少时间。从太阳到曾经是地球的那片空间,光要走8分钟,而要走4年才能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的比邻星。

光如果要到达银河系的另一端,比如说到达达蒙葛兰,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整整50万年。搭便车通过这段距离的最快记录是5年,不过以这么快的速度旅行,你在路上是看不见多少东西的。

《银河系漫游指南》上说,如果你吸入满满一肺的空气,那么你能在绝对真空的太空里存活大约30 秒。然而,它没有继续说,在如此广袤无垠的太空中,你在这30秒内被另一艘飞船救起的概率是2的276,709次方比1,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是276,709恰恰是伊思林顿一座公寓的电话号码,阿瑟曾经在那儿参加过一场非常精彩的派对。

《基地》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这是一种泛银河的现象——尊古、怀古到走火入魔

哈定继续说:“其实不只是你们,整个银河全都一样。皮翰纳也听过道尔文大人对科学研究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好的考古学家,唯一要做的就是读完所有相关书籍 ——那些书全是死了几百年的人写的。他还认为解决考古学之谜的办法,就是衡量比较各家权威的理论。皮翰纳那天都听到了,却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你们难道不觉得这里头有问题吗?”

哈定的语气仍然带着恳求,希望能有些反应,然而还是没有人回答。

哈定只好再说下去:“你们这些人,还有端点星一半的居民也都一样糟糕。你们坐在这里,将百科全书视为一切的一切,认为科学最终极、最伟大的目标,就是整理过去的知识。我承认这点很重要,但是难道不应该继续研究发展吗?我们正在大开倒车,正所谓不进则退,你们当真看不出来吗?银河外缘各个区域都已经不会使用核能,在仙女座三号星系的一颗行星上,一座核电厂因为维修不良而炉心融解,堂堂帝国总理大臣,只会埋怨缺乏核工技术人员,可是应对之策是什么,多训练一些新手吗?根本连想都没想到!他们采取的唯一措施,竟然是限制核能使用。”

哈定第三次重申:“你们难道不觉得吗?这是一种泛银河的现象——尊古、怀古到了走火入魔,就是食古不化,阻滞不前!”

《三体》

作者:刘慈欣

这座正在晨曦中苏醒的城市似乎建立在流沙上,它的稳定是虚幻的

今天,汪淼的感觉有些异样。他的摄影以古典风格的沉稳凝重见长,但今天,他很难再找到创造这种构图所需要的稳定感,在他的感觉中,这座正在晨曦中苏醒的城市似乎建立在流沙上,它的稳定是虚幻的。在刚过去的那一夜,那两颗台球一直占据着他长长的梦境,它在黑色的空间中无规则地乱飞,在黑色的背景上黑球看不见,它只有在偶尔遮挡白球时才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难道物质的本原真的是无规律吗?难道世界的稳定和秩序,只是宇宙某个角落短暂的动态平衡?只是混乱的湍流中一个短命的旋涡?

不知不觉中,他已骑到了新落成的CCTV大厦脚下。他停下车,坐到路边,仰望这A字形的巍峨建筑,试图找回稳定的感觉,顺着大厦在朝阳中闪烁的尖顶的指向,他向深不见底的蓝色苍穹望去,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两个词:射手、农场主。

在“科学边界”的学者们进行讨论时,常用到一个缩写词:SF,它不是指科幻,而是上面那两个词的缩写。这源自两个假说,都涉及宇宙规律的本质。

致读者们

不是geek也能读宇宙书

科普书籍并不是写给谢耳朵那种读者的,是写给所有心怀好奇的普通人的。好的科普书就像一部优秀的小说,开卷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合卷感到彻悟、释然、平静,随之而来更强烈万分的好奇与对新知的期待。

你可能不会记住某些深奥的知识,不能再现某些复杂的推理,也说不出科学家的名字和某些科学成就的年月日期,这些并不重要。其实,科普书带给人类的核心礼物只有两个——科学素养与敬畏之心,讲述浩瀚宇宙的书籍尤是如此。星体之外还有星体,星系之外仍是星系,宇宙绵绵无绝,关于宇宙的书就如同一支温柔的歌,唱给住在宇宙边缘这颗孤独星球上的我们听。

正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写于1994年的《暗淡蓝点》一书中所言:“有人说过,天文学令人感到自卑并能培养个性。除了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这个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没有别的更好办法可以揭示人类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对我来说,这强调说明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对待地球,并且要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

当然,为了令宇宙书变得更加易读,在《万物:创世》这本诡异且相当恢弘的奇书,作者用2000幅手绘漫画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前夕的140亿年历史,算下来每张图要讲700万年的故事,光是想想就挺酷的,它挑战了我对宇宙史的全部想象力。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捷克大师泽兹德涅克·布里安远古画风的影子,但作者延斯·哈德的笔法更加野心勃勃,同时也具有现代漫画的幽默气质。在每一页书里,知识的密集程度比我所见纷繁符号的密集程度更甚,作者灵活自如地将宇宙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概念与知识融入笔端、娓娓画来,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耐读漫画书。

(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