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一个故事,需要用多少个字?

我们小时候常常磨着大人给讲故事,大人实在烦了,就会讲一个很短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望着对面的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据说某年英国搞了个超短篇小说大赛,获得大奖的作品只有一句话——“天呐,女王怀孕了,谁干的?”

还能更短吗?好像比较困难了。但如果是有了图画的帮助,讲完一个故事,或许一个字都用不着。对,有人提到了——无字绘本。比如美国插画家大卫·威斯纳,就是纯粹用图画讲故事的高手,我们曾经介绍过他的代表作之一《疯狂星期二》。一些动画片也可以是“无字”(没有台词)的。记得我们小时候看过一个非常感人的动画片《雪孩子》,片中除了一首主题歌以外,也是没有一句对白的。

孩子们都是读图的高手,因此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真的可以不使用文字,只用画面。问题又来了,一本无字的图画书,一定是无字绘本吗?有没有无字的漫画呢?还有个新名词,叫“图像小说”是什么东东呢?

既然提到了《雪孩子》,又说到无字的漫画,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本非常有代表性的图画书作品,英国画家雷蒙·布力格(又译为雷蒙·布里格斯)的代表作《雪人》。“雷蒙·布力格居然用如此寒冷的主题创造了这样一本温暖的书,真是了不起! ”——在1978年《雪人》刚刚出版时,《书目》杂志就发出了这样的惊呼。兰登书屋的书评提到:“即使是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也可以读懂这个故事——因为它没有用一个字!”它很快就被宣布为一部经典之作,并获得了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图的画书大奖和其他许多的荣誉。

《雪人》的故事是这样的:冬天,城郊,一个小男孩儿和爸爸妈妈住在温暖的家里。清晨一觉醒来,小男孩儿惊喜地发现窗外银装素裹。他兴奋地来到屋外,铲雪、滚雪球,堆起了一个和成年人一般高的大雪人,还给它戴上帽子和围巾,装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小男孩儿心里惦记着雪人,睡到半夜,跑出来看它。没想到雪人竟然活了,他向小男孩儿脱帽致意,两人握手寒暄。

小男孩儿邀请雪人来家里玩儿,雪人对人类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电灯开关、水龙头、冰箱、电视机、汽车大灯等等,唯独害怕火炉、暖气这些热的东西。小男孩儿高兴地给雪人介绍家里的一切,雪人调皮地穿上了爸爸的背带裤,戴上了妈妈的帽子。一大一小两个伙伴,还一起来了一顿美味的夜宵。

为了回报小男孩儿的盛情,雪人带着他来到屋外,两个人携手飞到了漫天飘雪的空中。他们飞过山坡和原野,飞过城市的广场和建筑物,飞到海岸边,一起望着东方,蒙蒙亮的海天之际。太阳就要升起来了,雪人赶紧拉上小男孩儿飞回家,自己站在屋外,小男孩儿回房间睡觉去了。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小男孩儿赶紧跑到屋外去找雪人,却发现,雪人已经融化成了一个低矮的小雪堆。

整个故事中,雷蒙·布力格没有用一句对话,只是用人物的活动和神态来讲故事。透过画面,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小男孩儿对于伙伴的渴望,与伙伴一起玩耍的愉快,以及短暂相聚又要分手的伤心难过。

童年时的孤独感,这是很多人都会深埋心底的一种儿时记忆。看着我们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了。他也需要自己的小伙伴,也渴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雪人正是一个“伙伴”的代表,他和孩子一样,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喜欢动手尝试,淘气又不拘一格,还带有那么一点神秘感。这不正是孩子最理想的玩伴吗?可是世事无常,最好的伙伴,也会因生活的变迁而天各一方,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雪人》的故事情节,特别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引发我们的联想。因此,仅仅画面就足够了,如果出现文字描述和对话,反而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减少我们的代入感。这就是无字图画书的魅力。从形式上看,雷蒙·布力格采用了多格画面的手法,小男孩儿带雪人在家里玩儿的部分,以连续小画幅为主,雪人带小男孩儿飞的部分,以单页和跨页大图为主。这种形式,相比无字绘本,更接近漫画。

而图像小说,则是漫画中的一个细分种类。我的理解,图像小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读者以成年人为主;第二是主题更接近严肃文学,而一般的娱乐性漫画更接近通俗文学。雷蒙·布力格的作品,很多都可以归类于图像小说,比如他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的《圣诞老爸》,还有我们介绍过的为他的父母立传的《伦敦一家人》。这本《雪人》,说它是绘本、漫画,或是图像小说都没关系,这无疑是一本既能让孩子着迷,又能让大人感动的无字图画书。

《雪人》,作者[英]雷蒙·布力格,信谊2009年11月出版。